久久看看永久视频,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2o18,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1,近親偷子亂伦ⅩⅩ99

      1. 首頁

        新聞

        直播

        福州廣電

        專題

        文化生活報

        解碼陳達雕刻美學|“福澤東方——陳達雕刻藝術研討會”在福建博物院成功舉辦


        日前,“福澤東方——陳達雕刻藝術研討會”在福建博物院舉辦。研討會以“解碼陳達雕刻美學”為主題,集結(jié)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交流陳達雕刻藝術,旨在推動篆刻、竹刻、石雕等傳統(tǒng)藝術文化的融合與發(fā)展,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。研討會由文化生活報社總編輯江建輝主持,現(xiàn)場氣氛熱烈,干貨滿滿,特在此輯錄部分發(fā)言,以饗讀者。


        陳 達 (福州清卿薄意藝術研究院院長)

        別人刻三千刀,我要刻一萬刀

        十幾歲起,我就跟著謝義耕老師學習書法,他帶我們賞析漢印和吳昌碩等名師大家的作品。在他的教導下,我從小便對篆刻產(chǎn)生了濃厚興趣,也為我的創(chuàng)作烙下了傳統(tǒng)的印記。

        近幾屆海峽兩岸篆刻大賽我都擔任評委,總感覺真正有突破的作品還是很少。徐東樹老師說的一句話讓我記憶尤深,“創(chuàng)新就是刻得好,刻得好就是創(chuàng)新?!奔幢阍傧冗M,刻得不好,有什么用呢?所以篆刻、雕刻、石雕,載體各不相同,運用得當即可,不必一味追求創(chuàng)新。

        創(chuàng)作,還應當嚴謹認真。我曾跟我學生說過,別人刻三千刀,我要刻一萬刀。這就是到位不到位的問題,同樣刻一樣東西,三千刀跟一萬刀效果截然不同。

        最后再談談竹刻。福建研究竹刻的人很少,很多人之前對竹刻聞所未聞,不僅因為宣傳少,還因為竹刻作品歷代留存數(shù)量較少且技法形式繁多。以前都是一些名家畫好讓竹刻家刻,那在我看來,只要書法基礎好,都可以在竹刻上自由發(fā)揮,可以突破邊界,借鑒很多優(yōu)秀的書畫作品。




        龔張念  (福建博物院副院長)

        傳統(tǒng)性+時代性+個人特征,就是福建博物院首要收藏的作品

        陳達先生的觀點跟我們博物院的職能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。于福建博物院而言,收藏的價值不只在于材料名貴與否,而更著重于作品本身的藝術性,以及所蘊含的文化文物價值。福建博物院首要收藏的是“傳統(tǒng)性+時代性+個人特征”,能體現(xiàn)藝術家個性的作品。像陳達的作品一樣,兼具傳統(tǒng)性與時代性,二者缺一不可。

        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從去年開始,每年除辦篆刻展之外,再推薦一位藝術家開展并舉辦研討會,我覺得是十分有益的,于博物院而言,我們收藏藝術家的作品,能使其文物價值得以完整留存,更好地凝聚本土當代精神文明力量;對藝術家而言,博物院每收藏一個作品就會編寫一個文物號,這意味著從收藏的那一天起,這件作品就已經(jīng)變成文物了。也許未來世世代代研究某個藝術家的藝術,要到福建博物院來研究。

        今天在座很多都是本土知名的藝術家和老師,我真誠地希望以后可以與大家合作,在福建博物院一起辦展覽,使當代的文化藝術在福建博物院保存、傳承、發(fā)揚。


        沈英藝 (福建省文物鑒定中心書畫類特約鑒定專家)

        把三星堆、編鐘、馬踏飛燕運用到石雕,他是第一人!

        我大約從2008年開始接觸壽山石雕,當時行業(yè)更偏愛傳統(tǒng)作品。直至看到陳達的東西,令我感到面貌一新。陳達不管在什么材質(zhì)上刻東西都充滿了詩書畫意,充滿了古文化信息,洋溢著滿滿的文化自信,透露古和雅。

        第一“古”。在壽山石雕刻里刻入古詩詞、國畫作品,從林清卿的薄意至今并不鮮見,但從楊玉璇到現(xiàn)在的壽山石雕作品里,從來就沒見過三星堆、編鐘、馬踏飛燕。陳達通過圓雕、浮雕等種種技法,將它們再現(xiàn)到石雕上。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在雕刻、篆刻作品中的體現(xiàn)能激發(fā)民族自豪感、彰顯文化自信,值得高度肯定。

        第二“雅”。有文化、有創(chuàng)造的東西才高雅。壽山石雕從相對民間、地域的工藝走向高雅,是必然趨勢,陳達把生活內(nèi)容高雅化,把“蜆子”搬上印鈕,我感到十分震撼,大家只要看到它就會立刻想到鍋邊,想到生活的美好。這就是他作品獨一無二的魅力,由俗轉(zhuǎn)雅做得相當漂亮。

        陳達說他只動刀不動筆,但是這應該是筆在刀前,一定是筆頭功夫爐火純青,才能刻得這么美妙。


        研討會現(xiàn)場


        吳昌鋼 (福建省篆刻學會會長)

        從藝者眾多,精藝者少,如陳達先生般諸藝皆精者則太少了

        陳達先生此展令人嘆為觀止。

        其一,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(xiàn)了其藝術境界和人生追求,個人精神同精湛技藝完美融合,成自我,時出新奇,寓深意于象形之中,飽人眼福。其作品佳妙平和,貴入靜。

        其二,撐起他藝術世界的是綜合文化素養(yǎng)。無論是篆刻還是竹雕、石雕,一個會意、一個語詞都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(nèi)涵,可以醒悟旁人。諸如“平安是?!弊?,看似平整無奇,內(nèi)容亦世人皆知,然則體現(xiàn)了陳達先生的人生感悟和生活態(tài)度,等等。陳達先生的壽山石雕刻作品有別于傳統(tǒng)石雕工藝師之處也在于文化,他辟蹊徑通往靜雅高處。這條路意味著什么,世人似乎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?

        其三,有厚重的傳統(tǒng)藝術及雕刻技藝基奠。陳達先生喜收藏,見多識廣,對古陶器、青銅器、石磚雕、木竹雕等皆深有研究,故其古韻彌于作品。

        其四,為藝嚴謹、一絲不茍,所有作品必百淬精作。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有良好的家承淵源,認真嚴謹或許也有基因遺傳。在雕刻界皆曉陳達先生盛名,卻未必真正知曉他在書法篆刻上的造詣,陳達先生也曾任第四屆福州書法家協(xié)會副主席,因此研究陳達先生篆刻、石雕、竹雕藝術不可忽略研究其書法。


        葉林心 (福建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)

        小小的把玩件,從中卻可看出大氣象、大格局!

        陳達曾說過,各種材質(zhì)都有它獨特的語言,技法要與材質(zhì)相結(jié)合,成熟的藝術家總有自己非常明顯的風格語言。陳達的每一件作品,都飽含文人氣息。這與陳達的文化修養(yǎng)、對藝術的獨特見解與深厚的傳統(tǒng)藝術功底緊密相關。治印之難不必多言,但陳達之作雕刻技法爐火純青,題款精美別致,兼具中國畫繪畫的構(gòu)圖與意境,與各種形式的傳統(tǒng)元素結(jié)合巧妙,作品意趣盎然,可見其功底之深厚。

        今年的海峽兩岸篆刻展中,有一方印命題為“致廣大盡精微”,用來評價陳達的作品恰如其分。他所作雖為小小的把玩件,從中卻可看出大氣象、大格局,充分顯示了陳達造化在手、胸有成竹。他的作品融繪畫、書法、篆刻于一體,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。在技法高度嫻熟當中,陳達已然進入了一種無法而法的自由創(chuàng)作境界。


        陳達石雕作品并書


        傅永強 (福建省書法家協(xié)會副主席)

        厚積薄發(fā)是陳達藝術最好的注腳

        我1981年參加工作,在于山頂?shù)母V菔忻佬g館。80年代時,我曾跟陳達先生面對面辦公,也因此受他很多啟發(fā)和影響。

        陳達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博識、儒雅。那時陳達住在于山頂美術館里的單位宿舍,居室空間雖不大但布置陳設皆十分雅致。他精鑒賞、富收藏、多交友。令我印象極深的是,他的居室里掛著金石書畫大家潘主蘭先生所贈的八言聯(lián):“撝叔淵源,缶翁風格;壽卿門弟,牧甫才華?!睆拇寺?lián)便可看出陳達的師承取法及格調(diào)才華。

        上世紀80年代的于山頂是福州美術、書法界唯一的陣地。陳達是活躍于沈覲壽先生、潘主蘭先生共同成立的福州書法篆刻研究會早期會員。陳達竹刻師事馮力遠先生,作品題材、表現(xiàn)形式更加寬泛,十分了得。彼時經(jīng)常見到陳達寫書法、刻印章。知道他篆書喜金文及鄧石如、吳讓之,草書寫于右任,篆刻則是基于傳統(tǒng),堅守自我,功力深厚。

        個人的經(jīng)歷、博涉、積淀,有家學、有師承、有創(chuàng)意,陳達的作品自出機杼,是養(yǎng)出來的自然流露,最可貴處是匠手之外有著濃濃的文人氣息,“厚積薄發(fā)”是其最好的注腳。


        劉敬華 (東方石藝城董事長)

        受到眾多藏家追捧的陳達藝術

        我從行業(yè)運營的角度出發(fā)聊聊我的一些感受。東方石藝城作為石頭交易市場,占地面積近三萬平方,入駐商戶共達上千家。不少商鋪都想邀請陳達為店鋪題寫店名,以彰顯格調(diào)和品味。據(jù)了解,商鋪中有陳列陳達的作品,門店的客流量和銷量就不一般,這也從側(cè)面反映,其作品深受許多收藏家的喜愛與追捧。

        今后,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藝術家齊心協(xié)力,整合資源,讓雕刻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天地。


        陳達篆刻與雕刻


        歐鍵汶 (福建省篆刻學會理事)

        物喜樓——化實為虛,亦真亦幻

        關于陳達先生的竹刻、壽山石雕、篆刻和書法四個門類的藝術創(chuàng)作,我想談兩個關鍵詞:滋養(yǎng)和限定。首先是滋養(yǎng),書法對竹刻和壽山石雕的滋養(yǎng)。在陳達的竹刻與石雕作品當中,我們能夠很明顯地看到書法的律動性在他的竹刻、石刻藝術當中精妙絕倫的呈現(xiàn)。其作品的雅致化、文人化,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書法對竹刻、石雕的滋養(yǎng)。長期的書法訓練,使得他的手感有異于尋常的雕刻師,表現(xiàn)得更加敏感而從容,氣息氤氳且悠長。

        反過來,我感覺竹刻、石雕對他的書法、篆刻產(chǎn)生了限定。我所謂“限定”是指:陳達的書法篆刻,尤其是書法,都帶有非常強烈的雕刻手感。書法、篆刻對于竹刻、石雕的滋養(yǎng)可能是相對正向的,反過來可能會有限定,因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具、材料跟手感,特別是表達方式和表達目的完全不同。陳達寫字,磨墨磨得非常濃,下筆線條非常黑、非常實,這就是非常典型的“刻”的感受在里面起作用。

        陳達剛剛講了一個詞叫“真實不虛”,講到真講到實。我覺得,如果從他藝術精進升華的角度來講,不妨追求如司空圖《詩品·雄渾》中所言:“返虛入渾,積健為雄”的境界。

        化實為虛,亦真亦幻,會是我個人更加期待的物喜樓。


        張家壯 (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)

        我更為關注陳達作品中文字的表達

        陳達有一方作品上刻著兩片潔白細潤的羽毛,上題“逸情云上”四字。有此四字,效果迥然不同,讓我們一下聯(lián)想到緱山之鶴、華頂之云。再比如說有一方印章邊款上刻“春秋多佳日,園林無俗情”,又如在鷗鷺上刻“歸鄉(xiāng)何處,萬里云天”等,這其中蘊含的正是一位創(chuàng)作者“思飄云物外,詩入畫圖中”的狀態(tài)。這些題刻選用的文字和雕刻的題材本身,發(fā)興自然,能在不經(jīng)意間引發(fā)聯(lián)想,動人心弦,如古典文學傳統(tǒng)中好的詠物詩一般,不黏不脫,不即不離,可謂深得“詠物”之精髓。與那些作牡丹即題國色天香、作蘭花便題空谷幽蘭者,迥異其思、迥異其趣。

        陳達許多沒有題識的作品,同樣可以看出他不俗的性情。他精微細潤的刀法里蓄著神變幽微的意趣,造著令人神往的各種古典之境。這里,精微細潤的刀是工的,而神變幽微的意趣是寫的。工和寫,在這里被融為一體。關于“工”與“寫”之間對立的命題,至少在莫是龍、董其昌所倡導南北宗論風行開來之前的歷史時期里,其合理性是值得反思的。被認為有南北分野的唐代畫壇,工寫并沒有深刻的對峙和明確的分工,以工見長的李思訓、閻立本其身份也是士大夫,而王維的寫也未必是后世想像的狀態(tài)。換句話說,其時工者未必只見工,而不見性情;寫者也未必就無工致。我想說的是,富于性情、學識根柢的人,無論用多么精工的方式,都同樣能夠呈現(xiàn)出他的意趣、心性、涵養(yǎng)、學力。這是我從陳達的作品中感受得較深的一點。


        陳達石雕作品并書


        徐東樹 (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)

        與陳達師交流,是一場美學之旅、藝術史之旅

        從研究藝術史的角度來說,陳達在壽山石雕行業(yè)是一位有高度藝術史自覺的雕刻家,他的創(chuàng)作提升了這個行業(yè)的文化內(nèi)涵與藝術品格。

        在創(chuàng)造的主題方面高度自覺,陳達十分明確其創(chuàng)作的主題不是追求文人繪畫畫面式意境,而是要將一個單一事物做到極致,將那些“小東西”提升到藝術的層次上來,就如同宋代的折枝花卉,一花就是一世界。

        在雕刻技法方面也是高度自覺,有著將傳統(tǒng)技術用到極致的分寸感。他依據(jù)題材選擇,結(jié)合時代特點與個人風格,有意選擇既具有視覺效果又不失雅致的淺浮雕。他在藝術語言上也高度自覺。這也有賴于陳達深厚的書法素養(yǎng),追求線條的卓越質(zhì)量,每一根線條都蘊含著書法式的筋骨氣肉。

        因此,他雕刻風格非常鮮明:追求極致的典雅精致。這也是他個人氣質(zhì)的彰顯。從陳達的曾祖父不食外敵之食而死,到陳達父親一生兢兢業(yè)業(yè)畫建筑施工圖,雖為福州行業(yè)第一把交椅,但生活條件十分簡樸。他把這種將事情做到極致的精神譜系代代傳承。

        陳達有屬于自己的自由創(chuàng)作的世界與標準,每當別人對他贊不絕口時,他總是認為自己還不夠。我想,這大概是因為他總是是將藝術史上所有的大師置于自己的前方。


        何光銳 (文藝評論家)

        多重元素有機配合,陳達藝術難以模仿

        第一次收到陳達的名片,他的頭銜就一個——傳統(tǒng)藝術家,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。在現(xiàn)代藝術中談傳統(tǒng),都是在談批判吸收,“傳統(tǒng)”并非完全正面的詞。但陳達的傳統(tǒng)定位,卻與我個人的藝術觀念十分吻合。

        從社會發(fā)展的角度看藝術,20世紀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發(fā)生了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大變局,傳統(tǒng)的整體性被破壞了。傳統(tǒng)藝術就好像中醫(yī)、武術一樣,剩下的一點生機,在民間傳承中一條暗線猶存,不絕如縷,所謂“禮失而求諸野”。像福州上一輩的鄭乃光、潘主蘭、陳子奮等老先生,還有這一輩的陳達,堅持傳統(tǒng),都是很難能可貴的。

        陳達的書法、篆刻講求八個字“心平氣和、真實不虛”,當代很多書畫藝術總是追求眼球效應,以成名為標準,這是虛的。而中國歷代的藝術,能夠傳世的有兩個共性。第一就是能夠一筆一筆欣賞;第二個就是能夠反復欣賞,以這兩條標準去衡量現(xiàn)在那些所謂的搶眼藝術,經(jīng)不起解讀。

        最后想說一點,學陳達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。因為陳達作品是在題材、技法、詩文、書畫、金石等一系列元素的有機配合過程中誕生的,模仿者由于綜合素養(yǎng)和文化底蘊上的差距,容易捉襟見肘,難以做到神似。


        陳達篆刻與雕刻


        王曉戈 (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)

        陳達以個性化的創(chuàng)作,引領潮流

        陳達開創(chuàng)了一條以傳統(tǒng)藝術轉(zhuǎn)入現(xiàn)代工藝創(chuàng)作的成功路徑。他既有深厚的文化功底、高超的工藝技巧,又有豐富的生活趣味,這三樣特質(zhì)成就了他的藝術,讓他具有一種近乎“著手成春”的魔力——能夠把生活中一個個小小的靈感轉(zhuǎn)化成為一件件讓人耳目一新、又有深刻回味的作品。

        他的創(chuàng)作以“自娛自樂”為起點,是內(nèi)省式的,是不向外求的,是有法而無定法的,而作品又能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。陳達是當代工藝界依托傳統(tǒng)文化,開拓當代工藝美學,以個性化的創(chuàng)作引領潮流的一個典型范例。


        李永新 (閩江師專副教授)

        觀陳達雕刻作品  理解中國藝術的精神

        從原始社會延續(xù)至今的雕刻工藝,強大的物質(zhì)屬性依然無法規(guī)避:作為技術載體的雕刻與社會發(fā)生關系時的文化屬性。非實用性的文化現(xiàn)實,賦予雕刻主體強大的參與度與存在感。陳達雕刻意象的文化品格,不僅給予觀者理解中國雕刻的文化品格,還為后進延展出雕刻如何融入當代中國文化的現(xiàn)實課題。

        面對壽山石、竹材,這二種極富親民性的雕刻媒材,陳達不再拘泥于形似的大俗,轉(zhuǎn)向刻畫并營造物像神韻的大雅。在這一轉(zhuǎn)化的過程中,陳達先生頗具傳奇性的習藝經(jīng)歷,與畫家,書法家,雕刻家,文化大家的交友與從游,為其雕刻意象的生成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。書法中的線條,篆刻中的金石之韻,國畫中白描與寫意,如行云流水般潛移默化地浸潤在陳達的雕刻意象里。

        由此觀陳達的雕刻,無論石雕、薄意、竹刻,或是篆刻,無不文心滿滿。一枚小小的石材,一片泛青的竹片,陳達的雕刻不僅構(gòu)造出文人的意象世界,更將中國人的藝術精神深深地鐫刻。


        陳達竹雕拓片并書


        鄭彥民 (閩江學院雕塑系主任)

        陳達的“二維半”藝術

        從視覺藝術,雕刻藝術的角度談一點具體問題,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雕塑工作者。

        從陳達先生的藝術履歷可以看出,篆刻,竹刻到雕刻,一個“刻”字是核心文眼,我最感興趣的也是這個刻字。眾所周知,雕塑以行為模式分為雕(減法)和塑(加法)兩類,其實作為附著在硬質(zhì)材料上的藝術行為,雕的種類中還有一個“刻”的分支,人們往往把刻歸為平面藝術的范疇,其實大不盡然。

        陳達先生的刻,包含了對許多三維空間的探索,我姑且稱之為二維半。他以刀作筆,調(diào)和陰陽,輕重,緩急,虛實,深淺,尤其是在坡度和灰度上作了大量的文章。如其作品鴛鴦薄意扁章,白鷺薄意所采用的薄浮雕,所呈現(xiàn)的空間感十分強烈,在這樣一個淺薄的維度里騰挪出如此通透的空間,有意大利雕塑家曼祖的青銅浮雕的感覺。

        又如另兩件作品仙人掌蝴蝶圖和陰刻仙人掌扁章,仙人掌、蝴蝶、螞蚱,非?,F(xiàn)代且具生命力,仙人掌的刺以不同方向發(fā)力的陰刻呈現(xiàn)出強烈的縱深空間,讓人想起昭陵六駿里的卷毛騧中箭的形象,超出了一般傳統(tǒng)視覺語言的表現(xiàn)形式;蝴蝶的處理狠辣、痛快,給人的感覺酣暢淋漓,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配角,但非常搶戲,非常出彩。

        平面藝術和空間藝術,二維平面和和三維空間在某種層度的相互流動,是本次陳達雕刻展帶給我的一個體會。


        林學春 (福建省書畫藝術研究會監(jiān)事長)

        三百年后有我,就是對陳達作品最好的注解

        陳達先生的藝術世界實際上就是他的日常,他對生活點滴有著高度敏感性。2003年我初識陳達,他偶然間看到了我刻的一件小古獸,當時陳達不知道是我刻的,一直拿在手里摩婆把玩,他說這個作品很好。當?shù)弥俏业淖髌窌r,陳先生說要向我學習,使我深受震撼,他作為功成名就的雕刻家,還如此謙遜,這種襟懷和治學精神,是一種力量,使我受益匪淺。

        陳達平常去看展覽,或者拍賣會,看到喜歡的字畫古玩,或去野外看到賞心的花草魚蟲,馬上就會拍照留存,作為創(chuàng)作素材,所以陳達的雕刻實際上是他的生活點滴的積累。他又把這種生活中的平常之物提煉成他自己的藝術語言,信手拈來總成詩,我們看到他的雕刻,有“眼前一片生機”的感覺。

        壽山石雕從清初周尚均,楊玉璇的印鈕人物,到晚清民國林清卿的薄意,陳達繼他們之后,汲古開今融合篆刻、書法、繪畫、詩文,把原本隸屬民間工藝的雕刻,提到了文人雅玩的高度,陳達先生曾刻了一方閑章“三百年后有我”,就是對他作品最好的注解。


        陳達竹雕拓片并書


        石 平 (收藏鑒賞家)

        陳達,為壽山石界開了一扇窗!

        陳達的作品拓寬了壽山石創(chuàng)作領域。

        他刻的一件“千紙鶴”將紙飛機作為素材,而且刻的這么有味道。其立意在“壽山界”開了“一扇窗”引入一股新鮮空氣!

        陳達先生在雕刻工藝方面,我只想說說我的感受,石頭經(jīng)過陳達先生的巧手后,呈現(xiàn)的作品變得很“高級”。這個很難!


        夏 湞 (福建省集珍藝術館館長)

        只為自己而做的藝術,心之所至,打動時人

        此次展覽的大部分作品是陳達先生近兩三年創(chuàng)作的作品,代表著他的心境。在疫情之后,陳達說過一句話“過去總為大家而做,現(xiàn)在我希望能為自己創(chuàng)作一點東西?!彼赃@些作品都是他心之所至,為自己而創(chuàng)作的。先悅己,而后悅?cè)恕K麑⒑芷胀ǔR姷奈锲纷鳛轭}材,將自己對生活的一點點理解和感動融入于創(chuàng)作之中,刻畫出了如雛菊、紅棗、仙人掌等許多新穎的題材。

        就如拳頭那件作品,這么小的一枚印章的印鈕之上,他雕刻的拳頭那么細膩而又生動,又格外充滿力量。

        當今這個時代,人們的節(jié)奏都很快,工作與生活壓力也很大,大家都在尋找釋放和緩解壓力的方法。陳達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,就在于他用作品詮釋著生活的美好,傳遞著正面的力量,讓觀者重新反思自己的內(nèi)心,從而保有對美的向往和對生活的熱愛。我想,這也許就是藝術最大的價值!


        展覽現(xiàn)場


        潘驚石 (中國工藝美術大師)

        壽山石“雅文化” 離不開陳達

        首先陳達的作品有兩點特點。第一點是作品的唯一性。因為陳達的修養(yǎng)極高,他對自己的每件作品都特別的用心,有時候他取法傳統(tǒng),有時候天馬行空,有很多超前的思維,是技藝與思想雙修的結(jié)果,因為陳達有學術素養(yǎng)的支撐,構(gòu)圖布局合理,制作方面更是精益求精,融入他的審美,創(chuàng)作的作品就特別有內(nèi)涵、有生命力、有靈魂。所以說陳達的作品,是唯一性的。

        第二點是陳達的高度。嚴格來講,陳達是屬于書法篆刻范疇的,跨界壽山石雕,卻玩出了新高度、經(jīng)典、境界,也玩出了陳達的風格。這也是壽山石界非常重要的節(jié)點,現(xiàn)在大家說到壽山石的“雅文化”,都離不開陳達。他在壽山石圈里帶出了一股清流,這股清流就是陳達的高度,他把雅文化的審美引入到壽山石來,這也是陳達的貢獻。


        鄭世斌 (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)

        值得向往的陳達   值得后來者學習

        我認識陳達是一種向往,像是偶像,從他的作品先認識的他,然后才認識陳達本人。古人都說字如其人,作品如其人,陳達的作品真正是如陳達其人,他不單單具有文人風趣,還有俠客的瀟灑、古人的情趣,我覺得陳達真的是值得我們向往的,他形成了自己的統(tǒng)一體系,也是值得我以及后來者學習努力的。


        陳為新 (福建省壽山石雕非遺傳承人)

        陳達開啟了壽山石文人雕刻新氣象

        陳達有兩個態(tài)度值得探討。

        第一是生活態(tài)度,從第一次去陳達家,至今已經(jīng)有二十年,每次他的家里都非常地整齊、有藝術的氛圍。這個就是一種生活藝術的態(tài)度。

        第二是創(chuàng)作態(tài)度。要學習陳達雕刻的精神、思想與態(tài)度,是要經(jīng)過幾十年的積累學習的。陳達以文人的身份來創(chuàng)作壽山石,開啟了壽山石文人雕刻新流派,增加了壽山石雕的文人情趣。現(xiàn)在收藏保存下來的陳達作品,會成為后人學習的范本,可以從文字、技藝里面尋找連縫、出處;從雕刻的題材與造型中,汲取技藝與經(jīng)驗,會讓很多的年輕人有收獲的。


        參加研討會人員合影


        何馬(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)

        陳達美學如一束精純的光照耀在福州

        很慶幸,傳統(tǒng)文人藝術發(fā)展到21世紀,還有一束精純的光,照耀在福州。這是我對陳達先生藝術現(xiàn)象的個人感受。對陳先生藝術態(tài)度的理解可以用兩個字概括——“精致”。

        “精”就是“不雜”,首先選材不雜,如選壽山石的料質(zhì)都非常好,巧色好、質(zhì)地好;第二是書法的形式感,有自己的旋律;第三是純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書法、篆刻、竹刻、壽山石雕表達一致,內(nèi)涵統(tǒng)一,只是選擇的載體不一樣??傮w呈現(xiàn)出“精而不雜”的藝術特色。那么“致”,就是“到位”的意思,依托于陳達多年扎實的各門類學養(yǎng)的融會貫通,手感和美感高協(xié)調(diào),才能表達地十分到位。

        在陳達作品上呈現(xiàn)出的兩個重要特點,就是書法的章法與中國畫的布局,這兩點目前在壽山石雕上很多人很難駕馭的,這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積淀的。我們這個時代,工藝、美術與藝術常被混為一談,事實上三個詞各有側(cè)重。工藝重在功力,美術重在美,藝術重在情感,陳達先生具備了這三個層面的技能。


        姚春茂 (收藏鑒賞家)

        不可復制的陳達

        陳達先生在壽山石領域應該算是跨界。要了解陳達,要從他的思想、傳承、從游的老師等方方面面來了解。陳達進入壽山石領域,這是很偶然的,也是不可復制的。陳達的作品中,有蜆子,還有指紋,沒有什么約束。這種自由的創(chuàng)作心態(tài)是很多人做不到的,這主要得益于他的生活狀態(tài)。陳達的作品是他的生活愛好、閱歷所在。我最大的希望是這些作品能夠完好保存,并且記錄它的創(chuàng)作過程,這將有利于未來的學術傳承、脈絡傳承。(按發(fā)言順序排序)


        研討會在解碼陳達雕刻美學中,為我們構(gòu)建了一個唯美、唯雅的藝術世界,也愿大家通過與會的學者專家的視角,欣賞到不一樣的陳達美學。同時,于福建博物院展覽的“福澤東方”第七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展與陳達雕刻藝術邀請展圓滿成功,并于8月31日落幕,后續(xù)的西安、臺北巡展期待與您相約。